高考——报志愿——被录取,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蜕变通常要经过这些流程,可当弟弟兴奋的跟全家人分享“自己被录取”时,姐姐看到所谓的“录取通知书”却沉下了脸——
从了解院校到填报志愿,弟弟高考的每个环节自己都参与了,因此清晰的记得这份通知书上的院校,弟弟压根没有报考,可为何没报志愿就被录取了?细心的姐姐发觉不对,劝弟弟先冷静,可弟弟却已经被喜悦冲昏了头脑,姐姐无奈只能求职网友。
“海底捞都不认可你的学历”,姐姐怒斥:花几万块cos大学生?
高考录取季,一位姐姐在社交平台晒出弟弟收到的“通知书”,作为姐姐,他深知弟弟的学习情况和高考成绩,也清楚的知道他在志愿环节都报考了哪些学校。
因此在看到通知书上这个陌生的校名时,姐姐就察觉到了不对劲,虽然这份通知书看起来很正规,校名、校徽、学生身份证号、培养年限,但细心的姐姐还是发现:这份通知书不是“录取通知书”而是“入学通知书”。
看似两个字的不同,差距却是天壤之别,在确定后姐姐得知,这所学校根本不算什么“大学”,而是自考本科,和统考没有任何关系,言外之意,即使弟弟花几万块钱去读了这所大学,他的身份也不是大学生。
没有大学生的身份,只有考籍没有学籍,别说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了,就连大学生有的一些优惠也是没有的,学信网查不到认证信息,火车半价用不了,就连大学生优惠——的折扣都无法享用。
一个连海底捞都不认可的学历,更别提就业市场了,可姐姐看清了现实,弟弟却不愿意面对“读大学”的好机会,尽管姐姐跟他解释:你去了也只是花几万块钱去扮演大学生,弟弟仍不听劝。
其实只要看清“入学通知书”这几个字就能明白,这份通知书的含金量与一张白纸无异,“入学通知书”通常是野鸡大学或非正规教育机构的惯用伎俩,它没有任何法律保障,哪怕入学四年,毕业后的第一学历也依旧是高中。
避免落入“入学通知书”陷阱的第一步:树立对学历光环的正确认知
这种“两字之差”的陷阱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,关键在于像发帖人弟弟这样的考生,对学历光环缺乏正确的认知。
不少人认为没有体面的学历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,甚至连基本的优惠权益都享受不到,而恰恰是这种焦虑心理,让一些学生和家长不惜花费数万元购买一个虚假的“大学生”身份。
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能力和素养,而非简单的文凭获取,更何况是一份连学信网都查证不到的“假文凭”,无论是考生和家长,都应该树立对学历光环的正确认知,避免落入这种圈套。
学历的光环也要有实力的支撑,在一所机构获得的“虚假大学生身份”,远不如在一所优质专科院校学习到的专业技能有含金量,至少后者能拥有国家认可的学历证书,毕业生也享有正常的就业权益和继续深造的机会。
避免落入“入学通知书”陷阱的第一步,不是恐惧或妥协,而是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。这需要家庭教育的纠正和改进,家长应打破“唯学历论”的偏见,帮助孩子认识到,学历只是能力的一种证明方式,而非唯一途径。
当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时,不应急于求成,而应冷静分析现实选择,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有不同,无需羡慕他人的光鲜履历。真正宝贵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,并在这条路上不断积累、成长。
(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美港通证券-美港通证券官网-全国股票配资平台官网-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