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问你个问题,你觉得世界上最怕双标的国家是谁?我觉得印度可能能进前三。
最近我发现一个细节,心里咯噔了一下。美国对印度下手,征收25%的关税,没有缓冲,没有回旋余地。特朗普似乎想把印度当负面教材立起来。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是印度和俄罗斯的军贸关系。但中国也和俄罗斯有大量经贸往来,包括军火、能源和芯片配套等,规模比印度大得多。然而,美国对中国更多是敲打和警告,真正落到实处的惩罚反而比对印度温柔得多。
从另一个角度看,印度能不憋屈吗?美印这几年越走越近,美国自己也说印度是印太战略的关键伙伴,经常拉着印度开会演习,联合声明里充满深意。但到了真要谈经贸协议的时候,美国突然冷脸,说8月前别想敲定了。这并不是第一次。2019年,印度因为拒绝让美企进入本国农产品电商市场,被踢出普惠制名单,价值58亿美元的贸易特权说停就停。那时候外媒标题都很直接:特朗普准备整印度。
这次加征关税延续了之前的路数,只不过这次加得更狠,直接定在25%。对比一下更明显:越南8%,印尼6%,日本韩国都在10%以下。最让印度感到内伤的是,对比对象是中国。6月中美的谈判确定了继续停战,这意味着中国在对等关税之外,另有一套高层磋商通道。美国对中国是另起炉灶,哪怕架着火也得维持个谈的局面。而印度只有一个选项:挨打。
根据美国商务部2024年的统计,中国对美出口额仍保持全球第一,全年达5764亿美元,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3.3%。而印度排在第九,只有940亿美元,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。即便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密切,美国也会在嘴上喊一喊担忧警告,实际动手的节奏却非常谨慎。因为代价太高。
印度不一样。经济依赖美国出口,内部保护主义严重,市场规则始终绕不过官僚红线。美国农企至今进不了印度农产品流通体系,因为印度有全国性收购价制度。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,让美国找不到借口对中国下狠手的时候,就把印度当出气筒。
有趣的是,2022年印度还试图在中美间走一条平衡路线。拒绝在俄乌问题上公开站队,但又跟中国保持微妙距离。可这种骑墙策略,在实际博弈中很快露了底。一个直接表现就是,印度在G20会议上,本以为能借主席国身份刷一波存在感,但在涉及俄乌战争的公报上,被美欧集团强行压下。这种有脸没话语权的局面,印度外交部门心知肚明。
而现在这波关税压力,就是在告诉印度:你不是桥梁,是工具。工具的命运,不是被选择,而是被使用。这让我想起一段小插曲。6月的一场智库讨论会上,有印度学者公开表示,我们需要明白,在美中之间做等距,不存在真正的策略空间,只有被动反应。这话讲得不复杂,但一语点破。
美国选择区别对待,不是因为道德,而是基于利益权衡。中国的市场与制造能力,美国舍不得撕破脸;印度的市场与谈判力,还没强到能坐下谈条件。在特朗普团队眼里,打压印度能立威,对中国则要算细账。这也解释了为何即使拜登曾有意修复美印关系,但一旦换到关税优先级上,特朗普说翻脸就翻脸,毫不拖泥带水。
这件事可能会让印度更警觉地意识到:你想当世界的棋手,但现实更像被盯上的棋子。而且,美国对印度出手的时机也很讲究。7月刚过,美国内部选战渐起,特朗普急着找样板,印度这张牌打出去,既能讨好产业工人,又能在对华议题上偷渡一笔筹码。一举两得。
但对印度而言,这不是一次外交挫败那么简单,更像是一场关于自我定位的误判。如果印度真想摆脱工具命运,它得先明白一件事:在这个谈判桌上,谁能逼美国认真谈,谁才有资格被区别对待。剩下的,只能被区别对待。
美港通证券-美港通证券官网-全国股票配资平台官网-配资门户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